新時代的工作技能:需求成長最快的敏捷技能

Most In-Demand Agile Skills

新時代的工作技能:需求成長最快的敏捷技能

本文內容翻譯 Scrum Alliance 與 Business Agility Institute 在 2023 Q4 發表的《新時代的工作技能:需求成長最快的敏捷技能》(Skills in the New World of Work)報告的部分內容。總計超過 300 個企業組織與超過 1100 個人參與了本次研究並回答「Which Agile Skills are Most In-Demand in Today’s Workforce?」。參與的企業組織相當的多元,員工人數介於 6 人到 60 萬人、涵蓋 23 種產業、橫跨 75 個國家。比重最高的產業為科技業(Technology)與金融業(Financial Services)。

Business Agility Institute 創辦人 Evan Leybourn 在報告中提到,即便敏捷已協助全球無數組織的技術與產品團隊取得成功,但仍有許多人不確定該如何導入。我們已經從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變成了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在這過程中,敏捷已變得商品化,任何組織都可以使用。這是創新的自然週期,也是早期採用者可預見的。這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機會與挑戰:

對個人來說,敏捷相關的技能與經驗已成為許多職業的必備條件。但僅靠這些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少企業在招募敏捷專家(例如:敏捷教練),而是在找尋能為每個崗位帶來敏捷敏銳度(Agile Acumen)和相關技能的人才。

對提供敏捷專業服務(例如:敏捷輔導與培訓)的企業來說,為早期採用者提供服務的商業模式對於大多數晚期大眾來說是行不通的。敏捷並沒有死,但如果不創新,你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甚至死亡。客戶的需求仍然存在,但要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市場中茁壯成長,這項研究表明要想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茁壯成長,提供敏捷專業服務的企業要么需要全新的整合性服務,要么需要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敏捷服務。

對企業組織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機會。敏捷需要成為企業組織基因的一部分。要充分實現敏捷能帶來的好處,你需要拓寬視野,從整個企業組織全貌的角度來看待敏捷力。然而,隨著與敏捷相關的技能變得越來越普遍,要識別和區分那些擁有出色技能的人就變得更加困難了。然而,隨著與敏捷相關的技能越來越普及化,要識別出並區分擁有卓越技能的人才和擁有適當技能組合的人才也變得比以往來的更加困難。

 

主要研究結果

新時代的工作有幾個主要趨勢,包括人際能力(Human Skills)日益重要、對跨領域技能人才(Cross-skilled Individuals)需求的持續成長,以及在教育上對技術導向學習(Skill-based Learning)的逐漸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敏捷儘管是必要的,但還不足夠。不管是什麼角色、組織正在尋找同時具備敏捷敏銳度和其他技能--無論是溝通、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和戰略思維(Strategic Thinking)等人際能力,或是如軟體工程實踐、引導等職能技能。成功的組織都是那些願意投資栽培員工所需技能的組織。

  1. 在新時代的工作環境,人際能力擁有不輸給職能技能的重要性。人際能力包含了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創造力。整體而言,新時代的工作環境對人際能力的需求遠比對職能技能的需求高出了 34%。
  2.  企業組織希望個人擁有多種深層次技能(Deep Skill Capabilities),而不是僅有一種。例如:擁有高度敏捷與技術專業的 Scrum Master、擁有高度財務管理與教練專業的公司經理。不過企業組織發現尋找擁有"適當"技能組合的人才是個困難的任務。
  3. 敏捷商業敏銳度(敏捷知識與經驗的實踐)被視為多數職位的關鍵技能,同時也是其中一項需求成長最快速的職能。例如:擁有敏捷商業敏銳度的業務銷售人員能夠運用敏捷的原則與相關實踐協助他完成交易。
  4. 對敏捷教練(角色與技能)的需求正在不斷發展。儘管企業組織對全職敏捷教練的需求較低(約 18% 左右),然而其他職位對教練技能是有需求的。企業組織正在尋找擁有教練技能的高階管理人員。
  5. 教育的規劃應以技能導向學習逐漸取代角色導向學習(Role-based Learning)。我們應該訓練人們能被運用在多種角色身上的技能,而不是訓練人們成為一種特定角色應具備的技能。

 

2023 年敏捷實踐者的必備技能

隨著企業組織不斷尋求生產力與績效的提升,擁有適當技能與經驗組合的人才變得越來越難找。

In-Demand Skills for Agilists in 2023

 

上圖為參與本次研究的企業組織正在尋找的技能。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溝通能力是敏捷實踐者最重要的必備技能,其次是技術能力,而團隊合作與協作能力位居第三。圖表解讀方式:人頭代表人際能力、齒輪代表職能技能、藍色代表職位描述內容會清楚條列出的技能要求、橘色代表職位描述內容不會要求但在面試過程面試官會希望對方具備的技能。

需求最高的人際能力

人際能力,又稱軟技能(Soft Skills),是使人們能夠與他人有效互動的個人特質與社交禮儀。參與本次研究的企業組織辨識出目前市場需求最高的九種人際能力與二十三種與人際能力相關的子技能。多數企業組織正在尋找的人際能力都是無形的,在職位描述內容沒有要求,但會在面試過程中試著去辨識對方是否具備。

最受重視的人際能力為溝通能力與行為態度(Attitude Behaviors)。

  • 溝通能力:無論是過去或現在,溝通能力一直是最受重視的技能。就算沒有在職位描述內容中要求,致力精通於溝通能力肯定擁有遠高於其他技能的投資報酬率。
  • 行為態度:這是個廣泛的類別,包含了個體在思維與心態上的表達。雖然在過去職場對這些特質的要求並不高,不過今日的雇主卻意外的將行為態度視為高優先條件。因為雇用一個擁有優秀思維與心態的人比日後改善一個思維與心態欠佳的人來的容易,也更為重要。

 

需求最高的職能技能

職能技能是指執行特定工作或任務所需的具體知識與能力。這些能力通常是偏向技術性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培訓或在職經驗學習。職能技能通常是可量化的,可以通過考試測驗或認證來衡量。

儘管技術技能(Technology Skills)如軟體工程、數據、雲端計算在市場上仍然需求旺盛,但企業組織希望個人同時具備敏捷敏銳度與商業敏銳度,並將其應用在現代工作方式上來實現更好的商業成果。

換句話說,企業組織不再只是尋找能勝任應聘崗位的員工。他們需要的是能具備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並能隨著變化調適的員工。

 

若能同時擁有,為何只精通一種技能呢?

報告中最重要的結論是,人們需具備多種深度技能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T 型技能(T-shaped Skills)的經典描述(T 型人的主要角色技能組合的深度是 "T "型的直立部分,而輔助技能的廣度則代表 "T "型的橫桿部分)。T 型的橫桿對現代工作環境來說是不夠的,取而代之的是 π 型技能(Pi-shaped Skills)。企業組織需求人才具備兩個(或更多)主要專業技能,同時具備廣泛的補充技能。

T-shaped vs Pi-shaped

常見的 π 型技能組合如下:

  • 良好的溝通能力與高度的技術理解能力
  • 兩種專業技術技能的組合
  • 深入的敏捷知識與對企業商業流程的高度熟悉程度
  • 精通利害關係人管理同時擁有專業技術背景的 Scrum Master
  • 擁有橫跨多個商業/功能性領域的實務經驗

總而言之,一個人純粹擔任 Scrum Master 或敏捷教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儘管參與研究的企業組織對主要技能組合的要求各有所異,許多企業組織都在尋找具有互補技能的跨領域人才(Multidisciplinary People)。

然而,多數參與研究的企業組織發現找到擁有"適當"技能組合的人才是件難事。他們表示,找到具備其中一種所需技能的人相對容易,但同時具備兩種所需技能的人幾乎不存在。雇用人才的挑戰導致許多企業組織轉向投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培養組織內部的 π 型人才。

 

未來職場的技能落差

報告強調了企業組織真正需要的技能與人們正在投資培養的技能之間的一些不匹配現象。對需求量最高的技能投資不足造成個人在就業市場上難以具有競爭力。

哪些技能是公司最難取得的?

在與技術相關的技能中,參與的企業組織表示要找到極度擅長軟體工程技術的人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對於 Scrum Master 或敏捷教練這樣的角色。在與敏捷敏銳度相關的技能中,參與的企業組織表示很難找到對敏捷的方法和框架有高度理解與經驗的人。這也指出了敏捷的方法和框架與組織內非敏捷角色的關聯性。

Which Skills Are Companies Finding Hardest to Acquire

人們投資發展的技能與企業組織實際需求的不同

個人積極學習發展的技能與企業組織在職位描述中尋找的技能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雖然許多技能都屬於基礎技能並包含在其他的技能組合之中,但研究表明,這些技能的真實價值需要能更容易地被雇主看見。例如:一名優秀的敏捷教練應該具備較強的書寫能力與口頭溝通能力。

由於這些基礎技能適用於各種角色與職稱(例如:教練、Scrum Master、產品負責人),培養這些應用場景更為廣泛的技能比起專注培養針對特定角色的低可轉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更能提升人們的適應力。能夠展現這些技能的人才將更適合目前市場的需求。

The skills that people are investing in developing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kills that organizations actually need